笔者跟开发商聊一个渔业城项目,这玩意之前没做过,初期印象差不多就是早年玩的农贸市场,无非卖肉卖菜的减少一些,大部分都换成卖鱼的。想想组装一个渔业城应该没什么难度,开发商愿意让渡利润,让商贩们进场后慢慢经营起来,三两下应该很快可以搞定。
为此,专门到当地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走访一圈。水产批发市场可能都长得差不多吧,商铺、档口、冷库等构建起基本元素。这个水产批发市场能够发展起来,本质是受益城市更新,原来的铁皮房已经适应不了经营的需求,加上城市加速扩张,顺理成章的外移集中经营。
早期的铁皮房能够做起来,是因为靠近消费端,生意好得不要不要的。产地端的码头市场因为远离核心消费区,慢慢被边缘化。技术的升级,让活鲜能够进入批发市场,产地端市场优势进一步弱化。这是一个销地战胜产地端的批零市场。
01
商户的处境和诉求
要是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跟商户们沟通,外界的人很难想象还有这么强势的细分商业地产品类。一个“脏乱差”的市场,一年30几个小目标的销售额,租金三年一交,还要不菲的押金。你不做,别人抢着进入市场。
按说存在暴利,应该有人觊觎,会被分食,从而对租金体系进行重估,这年头能够强势到租金三年一交真难得。听商户说真有人运作过要做水产批发市场,可惜没成功。商户不愿意迁移,在这个批发市场虽然开发商强势,但真赚钱,很多人都习惯来这里采买;换个新市场,没人知道能不能做得起来,万一做不起来,这个市场又回不来,生意都没得做了。那个人在招商环节就没有破局,后面也就没下文了。这也导致商户更加恐惧,担心新入场玩家都是扯淡的,还是愿意继续在这个市场忍着,赚钱嘛,不磕碜,哪怕可以说出这个市场有100个不好。
这挺符合市场现状的,被压迫不要紧,最怕没人压迫。出头鸟不好当的。
我问商户怎么才能让你们愿意动起来,换个市场操作。免租、比这边租金低,都不是问题,新市场肯定要让利的。
商户说:“换个市场要能赚钱才有用,就算你免租金,我重新装修、重新买设备,也要投入不少”。
也就是说,商户是想换场的,但想换的是能赚钱的场子。如果真有人能组织起来,也乐意。商户暗示,如果能让那几个大头先动起来,他们也愿意跟着一起。
虽然水产批发赛道大家可能相对陌生,但这里的商户的追求跟其它业态商户基本没有差别,目标都一样,得能“搞钱”。
02
水产批发零售亟待规范
初代水产批发市场是赚钱,但产品线落后是肯定的,在商户端和需求端没得选择的时候,能够傲气的屹立不倒。既然有开发商想搞,对于水产批发市场进行重构的契机也许就出现了。
批发市场的核心是个组织中介,,通过建场让供需两方有一个交易的场所,相对高效率的胜出。
销售端批发市场能够战胜产地端市场,核心最早贴近消费端,消费端由B端和C端构成。要战胜现在的批发市场,让商户有信心入场,故事同样要从吸引B端和C端受众构建起来。
水产批发市场早先逻辑是一产带二产,二产带三产,形成一二三产互动结构。市场构建逻辑由消费端反向主导时,变成三产带二产助一产,把水产行业变成服务行业,而不是农业、加工业,甚至可以把三产放大到极致,吸引B端商户直接入驻项目以及C端消费者由原先的便捷属性变成到场的游玩打卡属性。
批发零售端只要留小几万平米就够了,其余的做服务休闲属性,业态冲突部分用物理空间进行阻断,防止不适配以及一些未知的冲突。重新梳理出新的业态组合:批发(传统场景)+零售(场景升级)+休闲娱乐。
现有水产批发零售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后期规范,但想规范的调业态会受到很多阻力,导致看似有规范但业态冲突不断。
比如这个批发市场:活鲜前置、干货冻品后置、尾部再上贝类,就没有很好解决客群需求问题。活鲜、贝类交易时间通常在下半夜,交易场所又较脏,干货冻品交易时间则在白天,对于交易场地要求干净,不同品类不同诉求没有很好满足,最终给到消费端的满意度其实挺低的,只是在都没得选的情况下,相互将就。
像国际上知名的日本筑地市场基本属于没有很好“开光”过的市场,通过半自发形成批发市场+商店街模式,听起来好像有点落后的样子,这也体现了日本跟中国的差距。一个破破烂烂又狭窄的经营空间,加上凌乱的后期用途变更,整体舒适度就不高,但不妨碍这在国际上属于先进模式,好多游客自动跑去打卡。
卖鱼如果卖得好,其实是一门不错的生意。这个市场挺冷门的,觊觎的人少;但销售额、利润又相当不错;关键这个业态还没经过很好的开发,还是有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