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清华生物学博士生张丹凤和陈双全来讲,开羊汤馆,卖羊肉不仅是一个生意,更藏着振兴乡村的梦想。
1989年张丹凤出生在山东菏泽成武县南鲁集镇张各村,作为清华大学基础医学专业免疫学方向的博士生,读博期间,偶然机会触碰到乡村教育最真实的壁垒。
不是有没有更高科技的教室,更高品质的校园环境。这些孩子缺少的是梦想,和实现梦想的勇气。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长大,物质条件的不充盈,让他们梦想更快地走入工厂、走向社会。
张丹凤回忆,在接触这些孩子的过程中,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孩子们没有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只有,“刮大理石可以挣800元”的现实。父母亲从事的工作,对这些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没有人说学医,就不可以卖羊肉。”在张丹凤看来二者并不冲突。乡村没有产业不可能振兴,没落的村庄注定孤独。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带来活力。
选品从绿豆粉皮、到菏泽炒鸡,到最后确定青山羊。青山羊是鲁西南地区有名的畜牧产品,肉质细嫩,没有膻味。
而在市场调研中张丹凤也发现,绵羊肉有很大的销售市场,但卖山羊肉的商家却少之又少,这和山羊肉不好吃,膻味重有很大的关系,但青山羊的特性完美规避掉了这些缺点。
张丹凤拉同校同届的陈双全入伙,陈双全是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博士。
在实验室,张丹凤和陈双全经常打交道的是实验室设备、细胞、实验动物,但面对煮羊汤二人却一窍不通。
如何能煮出味道鲜美的羊汤?需要什么部位的骨头?煮多长时间?放什么佐料?在生物学博士心里同样是困难的事情。张丹凤回忆,从找店面,到找厨师,再到做羊汤,没有一件事是简单的。
回忆煮羊汤,两位生物学博士的思路和手法,似乎仍然沿用了科研思维。
图片来源:摄图网
陈双全回忆,为了能制作出乳白色的羊汤,他们选择用羊骨不同部位来煮汤,从火候大小,到时长、调味等不同方面进行试验,最终确定了配比。
“开业之前我们大概煮了6种,一定要有一个配比。”煮羊汤,就像在实验室做实验,张丹凤只是把实验室搬到了厨房。
锅就是实验室的设备,在这巨大的容器中,不同的机体、细胞在火的作用下融合、生发、再次融合,等待时机的来临,细嗅当香气飘散在空气中,一场实验结束了。
张丹凤希望这碗汤是淳朴的,不需要香精加持,仍然有魅力,也能给人带来愉悦。
幸福更应该是双向的,不只是对享受食材的人,对提供食材的人也是。张丹凤要把青山羊打造成助农、扶农的项目。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计划,现实不应只对享受美味的人露出笑脸,对乡村农民意义更大。
张丹凤从农民手里收羊,在市场价收购的基础上,农民可以多获得200元的额外收入。2022年1月初张丹凤和陈双全在北京朝阳区的的羊汤体验店开业了,她希望大家可以真正品尝到青山羊的真正滋味,而不是只在图片上。目前她和陈双全在计划开第二家店。
作为生物学博士,他们的创业时常会伴有一些声音,“借着清华大学噱头,带着学生气的自我感觉良好,做着大材小用的事情。”但在谈话中,张丹凤和陈双全接受质疑,但并不认可这种声音。
创业的初心就是为了投身“三农”事业,影响更多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为家乡做贡献。
作为生物学博士,卖羊肉汤究竟是不是大材小用,这在张丹凤和陈双全来看,并非如此。
“什么是大材什么是小用,这都是别人给自己的定义,”张丹凤认为,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不只是在卖一个羊肉汤这么简单。“如果只是卖一个羊肉汤,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想把它当做一个事业去做,这是一个很长的路。”
对于大材的理解,陈双全不认为,博士就可以被定义为大材。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更需要有理想有抱负,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加入,来推动乡村的发展。“这不是大材小用,更应该是大材大用。”
谈到成功的定义,张丹凤认为,成功可能和发了多少篇学术论文,挣了多少钱有关。但成功的定义远没有这么狭隘,走出认知边界,造福人类,可能更加贴合成功的本质。她希望做清羊原的项目能带动更多人关注乡村发展,影响农民,影响村庄里的孩子。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一种看得见的成功,需要阶层,需要仰视。但陈双全认为,社会的进步不光靠看得见的成功,还靠默默无闻付出不被看见的人一起来推动,“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理想本就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