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预制菜需求的增加,惠发食品、步步高等相关概念股纷纷逆势大涨。据记者观察,预制菜的走热,也引来养殖产业的上市公司试水预制菜。业内人士认为,向下游产业链拓展,是养殖企业实现营收持续增长、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试水消费端。
拓展预制菜市场“我们3月5日启动了应急预案,全力保障上海地区的供应。”新希望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初至4月上旬,公司已经累计向上海地区供应各类肉类产品9800余吨,除了禽肉产品8437吨,小酥肉等预制菜也在保供食品范围之内。该负责人介绍,现在差不多10天就供应了1个月的量。
“预制菜保质期3至7天不等,相较于外卖的现做现食,更能适应疫情封闭隔离或者春节小长假等囤货居家场景。”国金证券研究所食品饮料组首席分析师刘宸倩表示,当前部分地区的疫情防控政策,带动了市场对于预制菜的相关需求。
其实,预制菜概念在春节期间就已“走红”,这与当今生活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
“我们食品加工做得比较早,预制菜里面的胡椒猪肚鸡就不错。”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梳理发现,不少养殖企业都关注到预制菜行业的发展。今年春节,唐人神针对企事业单位员工年货和福利推出“团圆八大碗”年夜菜礼盒,包括毛氏红烧肉、鱿鱼笋丝等预制菜。
水产品见长的国联水产充分发挥粤菜烹饪海鲜的优势进行产品开发,温氏股份的白切鸡、盐焗鸡同样出自粤菜,唐人神的预制菜品则充分体现湘菜风味。不过,养殖企业在部分家常菜领域的同质化竞争也日益明显。
此前国联水产推出了10亿元定增扩充预制菜产能的计划。该项目达产后可累计增加公司各种水产食品产能约7万吨;若顺利投产,每年可为公司新增收入25.66亿元,新增净利润1.77亿元。国联水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于今年1月成功携手盒马鲜生、半天妖、叮叮懒人菜,进军新零售市场,进一步夯实全渠道营销体系。
刘宸倩认为,养殖企业对下游缺乏定价权,盈利水平受周期性波动较大。预制菜中轻加工类产品与农牧公司原有业务有一定的协同性,农牧公司可以快速实现标准化生产,形成单一产品的规模优势。
从客户端走向消费端餐宝典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会突破8300亿元,其中在C端(消费端)市场的规模占比将近30%。
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整体还是向企业客户提供产品,所以零售市场上能够见到的公司产品比较少。新希望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际上现在许多超市里的预制菜,都有新希望的参与。
“我们的原材料从质量到数量都能保证预制菜制作的需求。”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养殖企业做预制菜,一方面原料来源稳定,价格也不会有大幅度波动;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方面能够更好把控。同时,这种一体化生产模式,可以压缩预制菜的生产成本。
“我们建有上海和湛江两个食品研发中心,配备来自国际大型连锁餐饮的资深研发总监和主厨组成的研发团队。”国联水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近年来持续研发一批“懒人快煮”系列、金粟芙蓉虾裹粉系列、虾滑系列、蒜蓉粉丝贝系列等丰富多样的预制菜品和即食食品。
刘宸倩认为,预制菜下游客户较为分散,包括各类高端酒店、小型餐厅、快餐食品店等,通常养殖企业偏向于切入大型餐饮企业来实现预制菜的布局。
“我们将全面扩大预制菜产能,持续聚焦食品与食材系列,主动出击贴近客户挖掘需求。”国联水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对重点大客户展开服务式营销,共同开发预制食品,打造水产类预制菜的“中央厨房”,并逐步扩大在C端的影响力与品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