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夜间经济最新发展报告》,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预计2021年增至36万亿元。盛夏的到来,为餐饮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夜等位”现象重现。企业为抓住机会,推出新品并延长营业时间。同时,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助力夜间消费市场持续向好。
餐饮企业成为夜经济的“宠儿”越夜越热,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现象。据艾媒咨询统计,我国夜间消费已经约占总体零售额的六成,并持续以约17%的规模增长。
“这些年,大众消费呈现细分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夜宵作为餐饮市场的一个细分领域也迎来了快速增长。”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表示,“当前餐饮消费场景呈现蔓延至全时段的趋势,除传统用餐时间外,夜宵、下午茶这类全天候休闲餐饮越来越活跃。据调查,有一部分消费者每周至少吃1—2次夜宵,大型文艺表演和国际性的体育赛事也带动了夜宵市场份额的大幅提升。”
近5年餐饮大盘的绝对值不断增加,但增幅放缓,而餐饮夜间市场交易量占比持续攀升。据《2020餐饮夜间消费与夜宵品类报告》数据,2017—2019年,餐饮夜间市场交易量占比从31.47%上升至35.77%。
随着“夜经济”日渐升温,夜宵市场被视为带动传统餐饮业增长的新动能。不少传统餐饮品牌发力夜宵市场,拓展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品类,迎合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以求挖掘出新的消费增量。
在北京海底捞枫蓝国际购物中心店等门店,夜间餐饮生意红火,周末和节假日经常要等位。海底捞SOHO店夜间生意更是红火。该店经理介绍,店内一般有两个就餐高峰期,即22时至24时,凌晨4时至凌晨7时,两拨客群会自动形成分流,有时候也会出现排队情况。
马路边边负责人表示,夜经济的市场效益日益凸显,为了顺应趋势,马路边边全面更新了甜品和菜品,也有一些门店的营业时间延长。在餐饮消费中,消费者更加注重社交属性,酒水饮品消费占主流。
此外,为推动夜间经济的发展,各地也推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北京消费季·夜京城”系列活动全市多商圈联动,鼓励商家延时经营,70余场夜京城主题活动,打造夜间多元消费新场景。上海举办第二届“上海夜生活节”,以“打造24小时城市”为愿景,重点围绕夜购、夜食等主题,在全市推出特色活动。
年轻人是推动夜经济升温的主力军推动夜宵市场快速发展的是“睡得越来越晚”的年轻人。
《2021年“夜猫”人群洞察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的平均睡眠时长为6.9小时,相比2018年减少了14.8%。超过5亿中国人习惯在24点之后入睡,占比超过总人口的1/3.其中超六成为男性。
夜生活丰富的一线城市也是“熬夜集中地”,分布着32.2%的“夜猫”人群。其中排名第一、二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和上海。
在年龄分布上,35岁以下人群,尤其是“95后”最能熬夜。超过半夜12点睡觉的人群里,有四成是“95后”。
这与夜宵主力消费人群的年龄分布基本吻合。据《中国城市夜宵消费趋势大数据报告》,“00后”和“90后”是我国城市夜宵档消费人群的绝对主力,占比达总消费人群的59.36%。
对于“吃夜宵”这件事,年轻人的需求已从“填饱深夜饥饿的胃”向满足“社交”“悦己”需求方向转变。
连锁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发布的《白领夜宵报告》显示,近一半受访者因为要参与朋友聚会而吃夜宵,33.6%的白领因为加班而“被迫”吃夜宵,这一现象在北上广深等加班氛围更浓厚的一线大城市表现最为明显。而30.7%的白领在结束一天劳累的工作后,会选择用一顿丰盛的夜宵来犒劳自己。
因而,年轻消费者们在挑选夜宵时,往往对价格并不敏感。便利蜂《白领午餐报告》显示,仅有10%的白领平均午餐费用在30元以上,却有62.5%的白领花钱购买同等价位的夜宵。
业内人士表示,年轻人愿意在夜宵消费上花更多的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夜宵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
火锅与烧烤在夜市发展强劲“每天过了11点就想吃夜宵。感觉忙了一天,不甘心就这么去睡觉。”90后办公室职员小朱说。小朱在挑选夜宵时一般都会选择一些口味重的小食,“比如烧烤、小龙虾、炸排骨、安徽料理。都吃夜宵了,还有什么健康可言。好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