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投资30万、18天开倒一家天水麻辣烫餐厅的消息,刷屏餐饮圈,与此同时,多地传出天水麻辣烫营业不到一个月就宣告失败的消息。
让人感觉惋惜的同时,又生出疑惑——大热的品类,一旦复制,为何周期却如此短暂?
图片来源:餐饮吧摄
实际上,那些死于周期的品牌,多踩在场景、认知和趋势的坑里。
01
场景、认知不对
注定一阵风
场景,是卖货的重要一环,因为任何物品都有应用场景。
比如买罐凉茶,“怕上火”是心理暗示,也是应用场景(在容易上火的场景中),但你开个凉茶铺子,就离开了应用场景,生意就会差,因为没人经常觉得自己上火。
再比如香飘飘奶茶广告,一年卖出几亿杯,绕地球好几圈,虽主打热销概念,但没提喝奶茶场景,只靠周董一句“这样就能把你捧在手心里”,完全没有说服力。香飘飘这两年亏得很厉害,跟应用场景有很大关系。
还有个溜溜梅的广告,杨幂对着镜头连说好几遍“你没事吧”,跟溜溜梅的应用场景没半毛钱关系,也就是说,顾客不知道在什么场景下吃才合适,哪怕一句“看剧就吃溜溜梅”,也算给产品找个用武之地。
如果一个产品的应用场景淡化,毫无疑问,就会给人一种使用价值感不强的认知,于是,它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火锅行业也是如此,如果一个新玩意儿应用场景单薄,或者不具普适性,就会很麻烦。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前两年大火的围炉煮茶,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淡化”的产品,消费者在家怎么围、怎么煮都成,但若收费,消费者就不好买账了,因为这涉及一个核心问题——顾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场景下)去围炉煮茶?
如果只是喝下午茶或平替下午茶,那么,应用场景就显得过于单薄,因为不一会儿就要吃晚饭了。
室内喝,容易煤气中毒;室外喝,冬天太冷,夏天围个炉子又太热。嫁接到火锅里,看似创新,实际上鸡肋一块,没人愿意在吃火锅的时候,还要操心红薯橘子有没有烤熟。
说到嫁接,不得不提吊炉火锅。
吊炉火锅,顾名思义,把火锅吊起来吃,一般用于农家乐、农家小院等。
农家乐这两年生意惨淡,都快消失了,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过去为之买单的那批人,不再是消费的中间力量了,六零后、七零后喜欢农家乐,更多是一种对工业化、城镇一体化之前的乡土风貌和时光的怀恋,而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完全就生活在工业化进程之后,没有对比,只有习惯。
吊炉火锅嫁接到农家乐里,或者说,农家乐里增加吊炉火锅用以“续命”,无异是一个急需换器官的病人,换了一个坏器官。
包括自加热火锅,由于“疫情下大众囚步在家”的场景的没了,加上分量小、价格高、性价比低,味道差以及同类型产品的竞争压力,自然就会走向消亡。
顺便说一句,性价比的高低,是顾客横向对比而来,可能是同类型的,也可能是异类型,像自选火锅,顾客在能够外出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与快餐店对比,因为一碗面价格十几、二十块,与自加热火锅价格类似,所以,打败自加热火锅的,不一定是竞争对手,还有小店、外卖。
除了场景,认知也是品牌无法抵御周期的重要因素。
像冒烤鸭,源于川渝,也困于川渝,北方并无认知,所以,一些开到北方的冒烤鸭品牌,过得并不太平;
还有盅盅火锅,名字上都给顾客认知障碍,不知道是什么;
糟粕醋火锅、椰子鸡火锅,甚至酸汤火锅,都存在“地域认知限制”,在当地可以,出了那个圈,很难生存,就好比把一条淡水鱼放进大海里。
一些品类,无论社交平台怎么火爆、怎么推都无济于事,认知、口味和饮食习惯,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改不了。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像前文提及的天水麻辣烫,大众认知里,唯有去天水吃才算正宗,即便一比一复刻,仍会被顾客吐槽不正宗,典型的认知影响味觉。
02
违反趋势势必淘汰
细分才能穿越周期
除了场景和认知,能否顺应趋势,是品牌抵抗周期的一个主要因素。
这几天,有很多新闻值得玩味,比如和府捞面裁员、中国堡关门等,都是典型的逆势而为。
和府捞面三年(2020~2022年)赔了7个亿,原因很多,诸如原料成本、人工成本、急速扩张的成本,还有试错的成本——和府捞面搞了“和府火锅和她的面”、“和府小面小酒”。
除面食之外,门店还增加了低度酒、烤串、炸鸡、卤味、酸菜鱼等新品,看似覆盖了一人食、下午茶、社交小聚等多元用餐场景,实则“打歪了”——没人愿意在一家面馆喝下午茶。
覆盖越多元,死得越快,因为有很多做到极致的单品类品牌在细分市场。
实际上,和府捞面亏损的最大问题是定价太高,在中国,25元以上的快餐市场多少有些狭窄,根源在于顾客心理账户不同——吃正餐,客单价25元,顾客觉得没什么;若是吃快餐花25,就有点多了。
和府捞面虽然调了价,但仍在25到108元之间,一碗长寿乡金蟹黄拌面,108元,你愿意尝试不?即便愿意尝试,复购的意愿也不会太强烈吧。
就算和府捞面是为中产阶级准备,但中产要求的仍旧是品质提升,但价格不能提太多。
在吃二十块一碗天水麻辣烫的顾客中,谁能确定没有中产阶级?
选择你可以,不选择你,我还有更多选择,二十一碗的麻辣烫就挺好,好吃,又有特色。
还有中国堡,据了解,日前“贾国龙中国堡”门店已经全部关闭,按照贾老板的计划,北京开50家,2023年开300至500家门店,,时隔一年,50家“贾国龙中国堡”全部关停,其中24家更名“贾国龙小锅牛肉”。
另据西贝回应,贾国龙中国堡已全新升级更名为“龙堡”并重新布局,将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作为试点,对下沉市场进行探索。
与和府捞面犯了同样的错误,中国堡死在定价上,一个汉堡卖到25—30元,委实贵了些,如果拿成本当借口,那只能说中国堡的供应链不给力,没有做到极致效率,更谈不上卓越。
一个汉堡卖二三十元,更名什么堡都没用,还是那句话,没有性价比,穿越不了周期。
还有全聚德,三年亏了7个亿,虽然意识到是价格问题,但调价幅度仍未到顾客预期——会员价由原本的258元下调至238元;其余菜价也整体下调10%到15%。
再说服务费,大厅按照总消费金额的10%收取,包间按照15%收取,按照人均消费150元计算,一家三口坐大厅吃个烤鸭,需要多支付45元。
难怪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气愤地称,这简直是“剥削顾客”。
剥削谈不上,我们不搞资本家对立劳苦大众那一套,但顾客气愤的情绪里传达着一个对品牌极为不利的信息——你不值得。
不过,最近听说全聚德被旅游业又带火了一波,希望不是昙花一现,毕竟在中国,能存活150多年的品牌少之又少,还是希望他好。
举一个火锅案例,谢谢锅。
谢谢锅确实可惜,火锅+烧烤+酒吧+饮品,几乎囊括了“火锅+”的爆火元素,最终却悄然落幕,主要原因就在于“加太多”,耗费大量人力成本和食材成本,现金流很容易被拖垮。
当下的消费趋势,除了性价比,就是“细分”,细分品类会切割所有大而全的品类和品牌。
这个趋势,不仅适用品牌,也适用供应链企业,像逮虾记,专注虾滑品类,从诸多火锅食材中切出一条道,以“平价尖货”的战略思维,迅速占领市场,短短几年,已成行业头部。
这正是细分的力量。
最后
场景与认知,考验的是企业主的感知力;趋势,考验的是判断力和战略眼光。
在消费分级的当下,火锅老板应该思考,如何让消费者更好地融入场景中,去享受产品;如何辨别现实与幻想,真正切中消费趋势让顾客买单,才是头等大事。